市集是当前各地政府和涉农企业组织农产品产销对接的一个新的业态,但随着频次的增加,有个别地方的市集在场面上“精锐尽出”,但消费者参与寥寥,呈现一种应付上级、追求虚浮数据的“过场戏”。对此,我们要提醒一句:市集形式主义要不得! 作为一种有效衔接农产品产销、有效落实对口帮扶、定点帮扶,通过消费帮扶提升市民消费水平,有效助力城乡协同发展的市场组织形式,今年以来,全国各地供销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都积极参与其中,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尤其各地组织的供销市集,除了重视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地区的农产品调度、宣传推广外,还格外重视消费端。通过做好策划,提前组织落实好相关的宣传和广告“摇人”,让市集人气足、销售旺,最终实现农产品热销、农民增收、市民满意。 但近期,在某城市组织的一场市集上,一上午整场市集除了设摊的商家和服务人员外,到场的市民消费者寥寥,甚至可以说商家投入的人比消费者还多,如此销售成绩可想而知,对口支援、定点帮扶效果也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记者调查发现:首先是组织方存在走形式、应付上级的官本位思想,对市场效果则是关心甚少。其次是组织方组织能力有待提升,虽在组织产品和货源、统筹物流等方面能胜任,但说到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组织消费者,就显得力不从心,经验和能力都捉襟见肘。 那么,组织市集该怎样克服、消灭形式主义?无疑需要认真对此前的发展经验进行梳理,形成一些科学的经验和共识,推动各地市集走深走实。 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认识到市集是落实帮扶、促进消费、繁荣城乡的重要手段。其次,在组织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要做到产销信息对称,确保市集建出成效。组织市集与组织市场一样,是基于市场供需双方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如果“剃头挑子一头热”,而另一头缺位,根本就组织不成。目前看,市集普遍缺的不是农产品和物流,而主要是缺消费者。因此要专注解决主要矛盾。比如通过有针对性的广告、社交传播渠道,以及地推等措施,让消费者知晓,吸引消费者参与。 事实上,有经验的组织者在组织市集、展会时,会将“招人”工作放在与招商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把这块短板补齐,任何“瘸腿”的市集不可能“健步如飞、行稳致远”。组织市集应建立在产销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市集沟通产销、畅通供需渠道的价值,就在于解决了农产品与大市场畅通对接的问题。供销合作社距离农民和市民都很近,在日常的市集组织中,还要注意信息获取、数据处理,要有意识地提升供销合作社对此领域大数据的搜集、积累、分析和使用,为长期、高质量组织好市集做足功课。 当然,各地市集在组织时大多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容易养成的“躺赢”心理,人气旺时没问题,一旦遇到人气不旺时就会缺乏方法和手段去改变。但不论怎样,这样顾客稀少的市集都不值得提倡。既然要搭台唱戏,那就把戏唱好了,唱到消费者心里去。未来,各地市集要把政策性、帮扶性、支援性市集进一步与市场化深度对接,成为孕育乡村振兴商业新业态的丰厚土壤。